• <mark id="voypn"><output id="voypn"><div id="voypn"></div></output></mark>

    <span id="voypn"><blockquote id="voypn"></blockquote></span>
  • <optgroup id="voypn"></optgroup>
    <acronym id="voypn"></acronym>
  • <acronym id="voypn"><sup id="voypn"></sup></acronym>

      <optgroup id="voypn"></optgroup>

    1. 智能問答問答知識庫 無障礙瀏覽繁體

      綜合實力

      信息來源:寧國市政府(辦公室) 發布時間:2022-01-12 08:24 閱讀次數:
        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也是我市高質量發展征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年。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,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,在宣城市委、市政府和寧國市委的堅強領導下,以起步就是沖刺、開局就是決戰的姿態,奮力拼搏、砥礪前行,順利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。
        預計,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30億元,增長11%;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.2億元,增長13.6%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7億元,增長20%;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1%、12%。
        一年來,我們突出抓了以下六個方面工作:
        一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引領,推進工業強市。主導產業加速集聚。中鼎減震遷擴建、科博爾機床、昌堅機械等建成投產,金安國紀高等級覆銅板、桑尼泰克高強韌鋁合金、仕凈環保等加速推進,高端裝備、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.5%,主導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超80%,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36%,在全省縣域特色產業集群成效評估中位居首位。平臺載體持續優化。東城大道、鳳形路等完成改造提升,南極東路、海螺路等加快建設,新建標準化廠房11.6萬平方米,港口產業園自來水廠、污水處理廠啟動二期建設。國家級開發區兩業融合發展先進做法獲得省委書記鄭柵潔重要批示,在全省開發區綜合考核中位居第十位。中德智造產業園建成經二路、緯三路,威固公司搬遷投產,光伏發電站啟動建設。東津特色產業園完成概念性規劃,自來水廠遷擴建及污水處理廠啟動建設。實體企業加快發展。新增市場主體5400戶、規上工業企業60家、規上服務企業7家、限上商貿企業14家、高新技術企業18家。海德門窗、華翔汽車完成股改,桑尼泰克晉升新三板創新層,17家企業掛牌區域性股權市場,資本市場直接融資62.2億元。
        二、堅持以增強后勁為目標,狠抓項目建設。重大項目強力推進。宣績高鐵及皖贛鐵路改線工程、寧安高速工程投資分別完成14.9億元、4.5億元,寧國抽水蓄能電站可研報告通過評審,龍潭抽水蓄能電站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,萬家水庫封庫令正式發布。133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16億元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7%。雙招雙引成效明顯。全方位開展以商招商、鏈式招商、駐點招商,緊盯投資強度、畝均稅收、環保能耗等指標,招大引強、好中選優,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79個、開工93個、投產73個,成功引進望錦機械、大地熊、龍辰科技等一批優質項目。狠抓招才引智,新引進科創團隊2個、高層次人才29人。要素保障扎實有力。順利承接委托用地審批權下放,保障項目用地3722畝。全面深化工業企業分類綜合評價,盤活低效閑置用地1062畝。對上爭取專項債9.5億元,國控集團、建投集團在資本市場發行債券25.5億元,新增貸款28億元、擔保公司擔保貸款2億元。聚焦招得來、留得下、用得好,招引外來務工人員3000人。
        三、堅持以開放創新為驅動,激發動能活力。營商環境持續優化。深入推進政務服務“網上辦、預約辦、隨時辦”,新增長三角“一網通辦”清單84項,中介超市完成優化升級。扎實開展“四送一服”,創新建立“四員四辦”機制,嚴格實行企業反饋問題收集、梳理、交辦、督查閉環管理。探索實施惠企政策“免申即享”,落實減稅降費3.6億元,兌現獎扶資金3.5億元。再次獲評全省唯一“浙商最佳投資城市”。新舊動能加速轉換。扎實推進國家級創新型縣市建設,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超10億元,完成技改投資61億元,新增省級研發平臺5個,參與并制定國家行業地方標準16項,5家企業榮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,中鼎集團成功收購普利司通減震橡膠板塊,飛達電氣入圍全省首批“揭榜掛帥”專項。深化“數字寧國”建設,新建5G基站527個,新增國家數字化轉型新企業3家、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7家,安澤電工入選全省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。獲評安徽省質量強縣。開放融合不斷深入。與安吉縣簽訂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框架協議,成功舉辦安徽省第二屆汽車及零部件產需對接會,組織30家企業參加上海進博會、世界制造業大會,公用型保稅倉庫獲批建設,完成進出口總額6.3億美元,實際利用外資3.8億美元。
        四、堅持以系統施策為方略,加速城鄉融合。城市品質加快提升。常態化推進文明城市建設,開展聯合執法進小區,智慧城管一期投入使用。燕津路、光明路建成通車,城西路、東津路等完成改造提升,城北污水處理廠投入運營,星河治理有序推進。完成房屋征遷20.1萬平方米、土地收儲7223畝,拆除違法建設2.8萬平方米,實施管道液化石油氣置換天然氣小區28個,改造老舊小區20個。河瀝溪片區城市更新項目進入全省試點。鄉村振興有力推進。持續鞏固省農產品加工20強縣優勢,乾豚牧業建成投產,新增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6家、“三品一標”認證8個、山核桃托管經營1.06萬畝,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170億元。建成高標準農田1.3萬畝,整治“拋荒地”2960畝。高標準建成省級中心村4個,建成運營“生態美超市”92個,完成農村改廁2931座。新建中心村污水處理設施4處,改造提升農飲工程19處。持續深化農村“三變”改革,年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強村達28個。獲批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。城鄉融合持續深化。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、城鄉公交一體化、國省干線路域環衛保潔清運一體化等改革加速推進,城鄉勞動力、資本、土地等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加快完善,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840人。 
        五、堅持以綠色發展為指引,厚植生態優勢。污染防治持續發力。深入開展新一輪“三大一強”專項攻堅,積極落實河(湖)長制,建立生態環保專項監督長制,全面完成中央、省、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,空氣優良率、PM2.5平均濃度“雙達標”,水質斷面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%。大力開展生態環境領域風險隱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百日攻堅,清理整頓“散亂污”企業10家。綠色轉型不斷深化。全面完成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任務,單位GDP能耗下降4.1%,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工廠2家。深化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建設,綠化造林1181畝,司爾特、瑞泰公司啟動建設碳中和林。方塘鄉全域打造示范河湖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。成功爭取省級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項目。全域旅游提質發展。順利實施“皖南川藏線”東入口、青龍灣次碼頭、楓港路改造提升,蟠坑嶺隧道建成通車,唐古灣旅游綜合體建成運營,新增精品民宿7家。成功舉辦中國旅游日、西村“皖南星7天”藝術鄉村等系列活動,港口鎮、云梯畬族鄉入選安徽民間文化藝術之鄉,西村獲評國家3A級景區。成功創建中國天然氧吧。全年接待游客超860萬人次,旅游總收入超58億元。
        六、堅持以共建共享為宗旨,改善民生福祉。社會保障全面落實。順利實施33項省定民生工程。開發公益性崗位315個,新增城鎮就業9094人,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.3%以內。改造農村危房56戶,實施移民后扶項目34個。優化醫保報銷服務,兌付資金4.1億元。建成市級養老服務中心,居民服務“一卡通”基本實現全覆蓋,發放各類社會救助資金6211萬元。社會事業全面進步。全面落實義務教育“雙減”工作,城北幼兒園、開發區實驗學校初中部、仙霞小學建成使用,新時代精英學校正式招生,與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達成戰略合作。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復審,獲評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、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。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,建成疫苗接種方艙、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倉,疫苗接種實現應接盡接。建成全省首個生命文化教育館。王偉在全國殘運會上勇奪宣城市歷史首金。智慧云屏項目獲得全國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典型案例提名。社會治理全面加強。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,順利完成城市體檢,扎實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。常態化機制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,系統性開展信訪積案“大清底”行動,新增校園周邊“前哨”系統布點26處。查處電信詐騙、網絡詐騙、惡意欠薪案件34起,挽回群眾損失1300余萬元。再次獲得平安中國建設最高獎項“長安杯”。圓滿完成“七人普”,人口凈流入數量位居全省縣域第一。獲評全國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縣,順利完成村(居)委會換屆。民族宗教、對臺工作、僑務、外事以及檔案、地方志、糧食、供銷、煙草、物價、郵政等工作扎實推進,國防動員、民兵預備役、人民防空等工作進一步加強,婦女兒童、老齡、科協、關心下一代和紅十字事業取得了新成績。
        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,我們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,不斷提高治理能力。堅持依法行政。建立健全依法決策機制,重大行政決策、規范性文件實現合法性審查全覆蓋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100%。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,自覺接受市政協民主監督,辦理人大議案、代表建議171件和政協提案、社情民意140件。堅持高效施政。力戒形式主義、官僚主義,強化督查考核和效能問責,做到決策不拖延、落實不過夜。市民之家設立“辦不成事”窗口,完成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整合,辦結市長熱線5538件。堅持廉潔從政。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政府工作始終,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,領辦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項目324個。加強重點領域審計監督,扎實開展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專項整治。樹牢“過緊日子”思想,“三公”經費支出持續下降。